麻秸(如何可以实现高产)
资讯
2023-11-26
453
1. 麻秸,如何可以实现高产?
感谢邀请!生姜是多年生宿根草本作物,具有淡淡的芳香味和浓郁的辛辣味。不仅是我们日常做菜必不可少的佐料,而且在药用上价值也很高,在我们恩施地区有“生姜治百病”的说法。
生姜最初也是无名小草。传说神农在一次寻药中,误食了有毒植物,肚子疼得像万箭穿心一样,最后在一棵树旁边晕倒了。等他苏醒过来时,发现自己正躺在一丛尖叶青草里,这草散发着一股很特别的香气,神农深深吸了几口气,发现头渐渐不晕了,胸也不那么难受了。于是,神农顺手拔了一棵,把它的块状根放在嘴里嚼,香辣中透着一股清凉。不一会儿,肚子里居然咕噜咕噜地响,还伴随着便意。待泄泻过后,神农身体完全恢复了。因这草获得了重生,又因神农姓姜,就把这草取名为“生姜”,这才有了现在的大量种植。
我爷爷是一位老中医,虽然没有像神农一样品尝百草,但是,像平时常见的花椒、生姜在他眼里都是宝贝,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经常给我们熬制一点姜茶用来驱寒。所以,在我家菜园里总会留下一块地,用来种植生姜,而且每年收成都不错。下面醉美雪岩就将种植方法分享给大家!
一、生姜高产条件1、温度条件:生喜温暖,耐高温,不耐低温,整个生长周期对温度的要求较高。一般在16℃以上正常发芽,高达40℃也能正常生长;在20℃~27℃时生姜根茎生长最快,在15℃以下基本停止生长,低于10℃时姜块就会出现腐烂现象。
2、光照条件:生姜喜阴湿,不耐强日照射,对光照时长没有要求,所以种植生姜一般在山体阴面种植,还可以利用遮荫棚或者采用作物间作适当遮荫,避免长时间烈日照射。
3、水分条件:生姜的根系浅,切不发达,耐旱能力和抗涝性能力都不强。水分控制要适中,土壤干旱或者湿度过大都不利于姜块生长,很容易引起腐烂。
4、土壤条件:生姜喜肥沃,在土壤深厚切疏松的弱酸性沙土中生长最好;土壤粘重、潮湿生长不良;在土薄保水性差的地块也不能很好的生长。
二、种植时间生姜喜阴、喜湿润、喜温暖,在16℃以上才能正常发芽。因此,生姜播种时间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我们恩施地区一般在4月中旬进行,如果播种太早,因地温较低,出苗慢切不均匀,还容易出现死苗;如果播种太晚,出苗也将会延迟,生长期自然也会缩短,容易造成减产。如果地温高、提前催芽、地膜增温等情况下可以适当提前播种,根据不同地区一般可以提前到3月中旬左右,总的来说,北方在谷雨前后,南方清明前后进行播种即可。
三、选种处理1、选种:种姜要求生长均匀,圆润粗壮,芽多而粗,姜皮鲜亮,姜肉浅黄,香味浓厚。有损伤、变色、虫害、病斑的不易使用。
2、晒种:生姜在播种前要进行2~3天的晾晒,以提高种姜温度,促进种姜内部养分分解。
3、掰种:将晒好的姜种进行掰种,保证每一块姜种上有1~2个粗壮芽,将其他弱小芽进行摸掉,以保证播种后养分能集中供应。
4、消毒:掰好的姜种采用草木灰进行拌种,一方面可以对姜种消毒杀菌,另一方面也是防止掰种伤口被感染,减少种后病虫害的发生。
5、催芽:一般在催芽室进行,北方可以利用炕进行。一般底层铺10cm左右的麦草,然后将处理好的姜种按照50cm左右的厚度均匀铺开,上层再盖草毡或棉被,催芽的温度保持的22℃左右即可。经过25天左右,姜芽长至1cm左右时就可以播种了。(温度适宜地区可以不催芽)
四、选地整地1、选地:生姜种植要求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土质疏松、灌排方便的地块,避免使用连作地。
2、深耕:生姜种植一般都在春季进行,所以选好地块最好在头年秋冬进行深耕,一般深度要保证在35~40CM左右。经过寒冬的雨雪覆盖,土壤中的大部分病菌、虫卵都会被风干或冻死。
3、整地:在播种前要进行一次整地,将大块土壤细化,对田间的杂物进行清理,同时将地块平整,使土壤达到增墒保墒得目的。
五、种植方法1、穴播:在地块平整以后,采用挖坑填肥的方式进行,随后覆土作畦。最后按照填肥距离进行开穴播种。
2、条播:在地块平整以后,按照60~65CM左右的行距进行开沟填肥,随后覆盖1~2CM厚薄土,再进行播种,最后在覆土。
3、施肥:生姜种植过程中基肥一定要施足,以有机肥为主,可以适量搭配生物菌肥和复合肥,为生姜后期生长提供全面养分,同时改善土壤,使土壤疏松肥沃、有机质丰富、保肥保墒能力很强。一般采用6000公斤优质农家肥,三元复合肥45公斤作为底肥。
4、浇水:生姜出芽相对较慢,为了让幼芽顺利出土,播种前应该透浇水一次。此次浇水应该在施底肥覆薄土之后进行,播种应该等待水分充分沉淀后进行,以免姜种浸水致使姜块腐烂。
5、下种:想要高产,播种应该也要将方法,一般采用平播法。使种姜块水平放在沟或穴内,使芽尖方向保持一致。东西开沟,姜芽向南;南北开沟,则姜芽向西。摆放姜块同时按压姜块,使姜芽与沟内土面相平,随之用湿土覆盖幼芽,防治幼芽被强光灼伤。
6、覆土:不管是那种播种方式,最后种姜上覆土厚度要保证在3CM左右最佳,太薄容易在倒春寒来临时将其冻坏;太深又影响出苗速度,容易造成减产。所以覆土厚度一定要把握好。
六、田间管理1、水分管理
生姜对水分要求特别高,不耐干旱,也不耐涝。整个生长期要保持土壤湿润,夏季高温季节要及时浇水降温,雨水天要做好排水工作,以减少生姜病害。
播种后第一水,一般在生姜出苗达70%左右进行,具体要结合当地土质、土壤墒情、天气、等合理安排。浇水太晚幼苗易受旱,芽头易干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苗期也不宜频繁浇水太勤,应该以小水慢浇;夏季浇水应该避开中午高温时间,以早上为主,傍晚次之。同时要做好排水准备,避免雨水过多造成水涝;立秋前后,生姜旺盛生长期对水的需求量大增,一般一周内必须浇水一次,要时刻保持土壤湿润。
⚠️注意:为了使生姜采收时粘土少,好储存,可在收获前4天左右浇最后一次水。
2、追肥管理
除了底肥要施足以外,生姜种植过程中还要适时追肥。整个追肥应该重钾肥,轻氮磷肥,最重要把握追肥时间。
轻施“壮苗肥”:在幼苗生长到25CM左右时进行,此时追肥以氮肥为主,磷钾肥为辅,间隔2周左右冲施一次,以促进茎和叶快速生长,增强植株光合作用,促进养分转化。 重施“开杈肥”:在生姜块茎开始开杈时进行适时追肥,最好结合中耕培土追按照50kg/亩追施速效复合肥,后期在每次浇水时冲施,以促进开杈和生长。一般结合生长情况追施2~3次为宜。此时应该重施磷钾肥。巧施“膨大肥”:生姜在膨大期消耗养分多,此时应该结合雨水进行冲施,一般每亩用氮肥12kg、磷肥10kg、钾肥28kg进行配比,如果是雨水比较多可以按照亩施氮肥10kg、磷肥8kg、钾肥32kg,以促进生姜快速膨大。 注重“叶面肥”:生姜在整个生长期内需肥量大,特别是对钙肥、钾肥等元素需求特别大,为了使生姜品质更高,生姜在膨大期可以进行叶面追磷酸二氢钾或叶面钙肥,在提升生姜膨大的同时也能提高生姜的耐储性。3、合理培土
生姜在开杈时期就应该进行初次培土,以营造生姜根茎生长需求的黑暗、潮湿环境,防止生姜根茎露出土面,促进生姜块茎快速生长。培土一般与拔草和施肥同时进行,结合生姜的生长情况,及时分次培土2~3次即可。
4、中耕除草
生姜在出苗后,结合田间浇水进行中耕除草,一般在第二次浇水后进行,苗期一般进行1~2次中耕,生姜旺盛生长期杂草生长逐渐减少,后期尽量采用人工除草,减少药剂的使用。
5、适时采收
生姜采收一般在10月中下至11月上旬进行,也就是要在霜降前后要采收完毕,此时生姜植株已经慢慢枯黄,地下块茎也基本过了膨大期,此时采收产量高,香味浓郁,也更好储存。
⚠️注意:在保证生姜不受冻害的情况下,尽量晚收,有实验数据证明,霜降节气以后,每延迟一天采收,一亩地可增产50-110斤左右。
七、病虫害防治生姜的病虫害主要是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做好前期工作是关键。病虫害一旦发生,治疗起来要困难的多,而且容易降低品质,大量减产。
1、姜瘟病
它是土传细菌侵染性病害,主要危害地下茎和根部,通常从地下茎基础发病,在生姜块茎膨大期最易发病,严重时植株会枯死,传播非常快。姜瘟病主要以预防为主,因传染性强,一旦发病,就难治愈。
防治措施:
姜种消毒:姜种在种植以前,用草木灰进行拌种;或者用80%多菌灵采用600倍液进行浸种,一般浸3两个多小时就可以将其捞出晾干水分,都能杀灭姜种上80%以上的病菌。土壤消毒:除了姜种消毒,种姜地块也要进行相应处理,可以在整地前撒施生石灰,在种植时用80%敌磺钠采用600倍液对沟、穴进行喷施或者浇灌。覆土以后用80%代森锌1000倍液喷洒覆壤。药液灌根:在姜苗80%都出土以后,用50%五氯硝基苯600倍液进行灌根。施生物菌肥:结合每次培土施肥,增施少量生物菌肥。能提高植株抗性,能有效抑制姜瘟病的发生。建议每株追施50克左右。根外喷施:在生姜多发区,每隔15天左右最好叶面喷施来防治。可用1000倍0.5%二甲基二硫醚均匀喷在茎叶上,不仅可以杀虫防病,还能为植株补充营养,使植株抗病能力增强。 2、斑点病生姜斑点病是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生姜叶片,初期叶片反面出现水渍状,正面出现黄白色斑点,严重时,病斑在叶面上密布,影响植株正常光合作用,致使植株长势减弱,最终停止生长,造成严重减产。
防治措施:
避免连作:连作发病率高,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免连作,减少斑点病的发生。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也是特别有效的方法,不仅能为植株提供均衡的养分,还能降低病害的发生。一般多施有机肥,追肥时要多施磷钾肥,减少氮肥的追施。农药防治:要及时排查,做到早发现早防治。病发初期,用25%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倍液、或30%爱苗(苯甲*丙环唑)乳油4000---5000倍液;重点喷雾病发中心点,要连续施要3~4次,一般一周左右进行一次。3、炭疽病
它属于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主要出现在叶尖或叶缘,为水渍状褐色小斑点,后期向内扩展成椭圆,形成褐斑,最终使叶片变褐变干。如果湿度大,病斑表面会散生小黑点。
防治措施: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才能有效提高植株抗病能力,不仅能为植株提供均衡的养分,还能降低病害的发生。一般多施有机肥,追肥时要多施磷钾。清沟排渍:生姜对水分要求比较高,但是湿度过于发容易引发病害,特别是雨水过多时,要及时清理水沟,防止田间积水。及时清园:主要是针对发病初期,发现病叶,及时清理,集中消毁,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恶化。实现轮作:避免与姜科和茄科轮作,多与其它科属作物轮作,能有效降低发病率。药物防治:发病初期及时施药,一般采用10%双效灵水剂,每亩用药200-500ml,或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每亩用药50克左右,一般用药2~3次,每次间隔15天左右。4、姜螟
也就是常说的钻心虫。一般幼虫蛀食姜苗,使植株叶片枯黄,严重时全株死亡。一般5月开始发病,7~8是发病高峰期。
防治措施:
在幼虫期进行防治效果最好,一般用速杀灭丁50g兑水400kg在晴天傍晚喷于姜苗心叶上,使药液顺着流到茎部对姜螟幼虫进行毒杀。
5、姜蛆
虽然不是田间主要害虫,但是对田间种姜危害也很大,容易造成生姜的产量及品质下降。姜蛆幼虫喜湿,还喜欢隐蔽,幼虫一般在生姜皮下取食。严重时可使生姜腐烂。特别是清明前后,气温回升时虫害严重。田间种姜被害率也高达达25%左右。
防治方法:
精选姜种:发现病虫害种姜要及时淘汰,严格把控姜种是从根源上解决的办法。储藏消毒:储藏是要对姜窖进行清理消毒,用80%敌敌畏1000倍液进行喷窖。种姜消毒:储藏时要做好晒种,避免过于潮湿引发虫害。播种前也应该晒种,再用草木灰搅拌消毒。药物防治:在播种前也可以用1.80%爱福丁乳油1000倍液浸泡姜种,可以有效避免病虫害的发生。总之,要想得到高质高产的生姜,就必须做好每一步工作,从种姜的选择到生姜采收,各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对于病虫害要做到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减少农药的使用是提高生姜品质特别有效的方法之一。
2. 农村用的磨石是如何来的?
磨石是砂岩或天然磨石,用作磨亮、磨光或磨快之用,在农村生活的人有用到过磨石,特别是以前那年代,人们用的物件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做的,用磨石做成的物件也是比较多的,如把粮食磨成粉或者磨豆浆用的磨盘、还有喂猪用的猪槽、磨刀用的磨刀石、做白馍用的凹石槽、装水的石水缸等等,乡居小菜家是山区农村的,就用过以下几样磨石物件,它们是怎么来的呢?
磨盘
说到磨盘,以前的农村是特别常见的,乡居小菜家里也有一个,以前人们需要把稻米或者花生、豆子之类的磨成粉来吃或者是喂鸡鸭,但数量又不多一般都是用磨盘来磨的;小时候自家做的豆腐、豆浆也是用磨盘把泡了水、带水的黄豆一起磨成浆做好的;这种石磨很重,推磨的时候都要用力的推拉,重复一圈又一圈,才能把那些粮食磨细成粉。
磨石猪槽
以前人们喂猪也有用木制的猪槽的,但是木制的重量轻容易被猪抢食时弄倒,而且有时候喂猪不及时,猪太饿了也会啃食木槽的,容易弄坏、不耐用;所以一般都是用磨石猪槽的多,重量够重,固定放一个地方,不怕猪搞坏;乡居小菜家的那磨石猪槽用了几十年都还好好的。
磨刀石
说到磨刀石,大家就更不陌生了,平时用的菜刀、砍柴刀钝了,往磨刀石上两面各磨几下,立马变得锋利、好用了;别看那只是小小的一块磨刀石,特别的坚韧耐用,用好几十年都没有被磨掉半厘米;像我们家的磨刀石是几家共用的,放在我家院子里,叔叔他们要磨刀就过来磨。
做白馍用的凹石槽
我们那边是山区的,石头特别多,除了人们起房子用到石头外,像生活中用的一些物件也是石头做的;我们当地有种小吃叫白馍,这种白馍制作的一道程序就要用到磨石做成的凹石槽,把蒸好的糯米放到凹槽里,然后用两根粗大的干净木头轮流的敲打,直到那些糯米打成糊糊在一起,再拿出来弄成小块,压成圆形的白馍。用这种石槽打出来的白馍口感特别好,比机器做出来的更好吃。
磨石物件是怎么来的?
要说这些磨石物件是如何来的,除了磨刀石可以到山溪里捡现成的,其他的都是人为的用锤子、凿子等工具手工一点点的凿出来的,因为以前那年代可没有机器可以制作那些磨石物件的;而并不是农村的每个人都会这手艺、有时间去做这些,只有专门的石器师傅才做的,做一件至少也要两三天,普通人想做,但是不会做,很容易搞坏石头,造成浪费。
人们要用那些物件,一般是花钱跟石器师傅直接买的,有时候是到街上去买,街上也有人卖的;而别看那些磨石物件笨重的样子,其实特别的好用、耐用,家里固定一个地方放置,也不占什么地方的,有时候还可以充分利用拿来装、放其他东西呢。
当然了,磨刀石一般是不用买的,山区的小溪石块多,自己就可以去捡一个回来用的,像乡居小菜家的那块磨刀石就是爸爸去山里挑水顺便捡回来的,除了磨菜刀、砍柴刀,像爸爸做椅子用到的刨具、斧头等工具也用磨刀石磨锋利的。
3. 什么是五服?
“五服”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出现的频率虽不高,但在中国古典文化中,这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词。
五服,在中国古典文化中至少有4种解释:
计量单位。《书•益稷》云:“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孔:“五服,侯﹑甸﹑绥﹑要﹑荒服也。服,五百里。四方相距为方五千里”,西周时期,王畿之外,以五百里为一服,由近及远,分别称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是为“五服”。吉服。所谓“吉服”,即古代祭祀时所穿的礼服。根据地位高低,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之服装样式,是为“五服”。凶服。所谓“凶服”,即在丧礼上为死者所穿戴的孝服。根据与死者关系的远近,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是为“五服”。亲疏。五服,亦用来定亲疏,指的是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首先,是计量单位。《汉书•地理志》有云:“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传说大禹在绘制九州后,就对那些臣服于华夏的部落进行了划分,根据土地的远近、肥沃情况将其分为五服,而后制定出他们需要上缴给华夏的贡赋品种和数量。
经过千年的发展,至禹时,生活在中原区域的华夏部落在文化演进上开始呈现出一元化特征,夷夏意识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形下,华夏族人开始有了保证族群文化血统纯正性的意识,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华夏部落的首领就试图在地理空间上构建一种公共秩序用以区分夷夏,使双方各居其地。五服理论由此诞生。
何谓五服?《国语•周语》有云:“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即以王畿为中心,按相等远近作正方形或圆形边界,依次划分区域为“甸服”(王畿周围方五百里至千里之间地区)、“侯服”(王畿周围方千里以外的方五百里地区)、“宾服”(王畿周围方千五百里以外的方五百里地区)、“要服”(王畿以外一千五百里至二千里地区)、“荒服”(王畿以外二千到二千五百里),是为“五服”。
由上可知,五服之中的甸服、宾服、要服属华夏部落的居住地,是为华夏的核心区域;荒服属被华夏视为夷狄的居住地,游离隔绝于华夏文明之外;要服属华夏与夷狄的缓冲地带,是为华夏部落的边境地带。
此外,对于五服的功能,《尚书•禹贡》有着详细的介绍,其云:“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銍,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王畿周围五百里为“甸服”,甸服每百里地区都有着不同功能,靠近王城的一百里缴纳带藁秸的谷物,其外一百里缴纳禾穗,再往外一百里缴纳去掉藁芒的禾穗,再往外一百里缴纳带壳的谷子,最远的一百里缴纳无壳的米。“甸服”以外五百里为“侯服”,最靠近甸服的一百里是中央朝廷卿大夫的封地,其次的百里是中央朝廷男爵的封地,其余三百里则是诸侯王的封地。
“侯服”以外五百里为“绥服”,最靠近侯服的三百里对百姓兴文教,其余二百里则对百姓兴武学。“绥服”以外五百里为“要服”,最靠近绥服的三百里是夷人们的居住地,其余二百里是犯人的流放地。“要服”以外五百里为“荒服”,最靠近要服的三百里是蛮荒地带,用于隔离中原与夷狄,其余二百里也为犯人的流放地。
其次,是吉服。吉服,就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上层贵族阶级在祭祀时所穿的礼服,《周礼•春官•司服》有云:“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飨射,则驚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群小祀,则玄冕。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候伯之服,自驚冕而下,如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候伯之服。孤之服,自希冕而下,如子男之服。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服“。
由周礼可知,西周时期,王的吉服为冕服,共有6套,分别是大裘冕、衮冕、驚冕、毳冕、絺冕、玄冕,祭祀昊天上帝、五帝时,穿大裘冕;祭祀先王,穿衮冕;祭祀先公,穿驚冕;祭祀山川,穿毳冕;祭祀金木水火土等五神,穿絺冕;祭祀山林川泽土地之神,穿玄冕。而诸侯(公、侯、伯、子、男)、卿、大夫、士亦有冕服,公有衮冕以下5套,侯伯有驚冕以下4套,子男有毳冕以下3套,卿大夫、士只有玄冕1套。
再是,是凶服。凶服,又称孝服、丧服,是指在丧礼上为死者穿戴的孝服。凶服根据与死者关系的远近,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斩衰。衰读作cuī,同“缞”,指披于胸前的麻布条。斩衰是五服中最重的一种孝服,用粗麻布制成,边际开散,左右和下边不缝制。服斩衰的有子、未嫁女对父母,媳对公婆,妻对夫,承重孙(按封建时代的宗法制度,若父与己皆为家族中嫡长而父先死,于祖父母丧亡时,己称承重孙;若祖父及父均先死,于曾祖父母丧亡时,称承重曾孙)对祖父母。凡穿斩衰者,服丧三年。齐衰。齐,读作zī,指衣服的下摆。齐衰是五服之一,次于斩衰,以本色粗生麻布制成,凡剪断处均可以收边,下摆贴边都在砸边际。服齐衰的有孙子、孙女对祖父母,重子、重女对曾祖父母和高祖父母。凡穿齐衰者,为继母、保母服三年,为祖父母、妻、庶母服一年,为曾祖父母服五月,为高祖父母服三个月。大功。以熟麻布制成。为堂兄弟、未婚的堂姊妹、已婚的姑、姊妹、侄女及众孙、众子妇、侄妇等服丧,皆穿大功,及已婚女为伯父、叔父、兄弟、侄、未婚姑、姊妹、侄女等服丧,也服大功。凡穿大功者,服期九个月。小功。以较粗的熟布制成。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和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皆穿小功。凡穿小功者,服期五个月。缌麻。五服中最轻的一种,用疏织细麻布制成。为疏远亲属、亲戚如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外祖父母、岳父母、表兄弟、婿、外孙等服丧,皆服缌麻。凡穿缌麻者,服期五个月。最后,是亲疏。现今人们所说的五服,多数指的就是用来比喻血统亲疏的远近,习惯上以五服以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这里的远亲就是出了五服的意思。在这里,五服指的就是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五代(现在指的是九族,即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
在中国多数农村地区,同村的适龄男女在谈婚论嫁之时,家中的老人就会去查查家谱,看双方是否出了五服,出了五服,说明亲属关系已经比较疏远,所以即使是同姓,亦可以通婚。之后,双方缔结婚约,宴请宾朋时,男女家会通知五服之内的亲友来参加宴席。
4. 冬天都是用什么过冬?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天水冬天取暖材料供应非常紧张,供应的煤炭根本不够一个冬天使用。天水位于大西北黄土高原,冬季长达五个月,并且常常有寒流侵扰。人们为了防寒取暖,想尽一切办法搜寻取暖材料。
首先,要购买供应的煤球。煤球的供应以户为单位定量供应,我记得是每户每月凭煤证可以购买二百四十市斤。供应日子一到,全家上阵用架子车拉回家中,或者用箩䒰肩挑回家。
其二,购买些废木材。废木材供应不定量,但也不定时。要靠碰运气。最主要的是走后门购买,俗话说看谁的路子野。
其三,工作单位的福利煤。那时候工人爱企业如家,企业也很体恤职工的困难,领导会想尽一切办法为职工搞些煤末、煤渣,作为福利分发给职工,帮助职工顺利渡过严冬。
其四,个人自己想办法解决。我家背靠北靖山,业余时间,母亲就带着我上山收割一种叫做麻叫毫的野草,或扫些干枯的树叶,或者挖些玉米根茎。
这些材料都是烧土炕用的,如果没有那就只能晚上睡冷炕,冷炕的滋味可不好受,越睡越寒冷,冬天夜长睡在冷炕难熬天亮。
总之,那些年人们为了过冬御寒确实想尽了一切办法。为了取暖往往把安全意识抛于脑后,每年都会发生一些火灾,或者一氧化碳中毒事件,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现在,过冬有暖气,做饭用燃气,神仙都享受不了这种生活。我说的对吗,欢迎评论区讨论。
(以上图片来源网络)
5. 在农村手工割麦插秧是一种什么的感受?
一个字,累,两个字,很累,是真的很累很累的啊,不紧手累,还腰酸背痛的。
插秧得一直弯着腰,腰是最酸痛的,弯着插完田,手要快,又要插得整齐,这一天下来太阳又大又热啊,那酸爽很值得回味啊
割麦子割着割着一不小心手脚就被割到啊,还要被麦戳到脸,整天都是又累又热又痒的,不过现在是最怀念那时候的,在田里的大闹,在田里捉蚂蚱的情景了!
6. 中原地区农历七月卸牲口时间?
农历七月十五。
农历七月十五,林州民间说是"牲口节"。是日,有牲口的人家要做羊羔馍上供。此馍用白面做成羊羔形蒸熟,中午上供后食用,还要放鞭炮,庆贺六畜兴旺。这天停止使用牲口,并于晚上做一锅炒米汤给牲口喝。所谓"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吃顿炒米"即指此。
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小时,在财主家放牛,每天不叫吃饱。有年七月十四夜他和伙伴在山上杀了1头牛吃。为了应付财主,他把牛尾巴插进山缝,谎说牛钻山缝了。次日财主来山上一薅牛尾巴,真的"哞哞"地叫了几声。从此以后,每年七月十五,便成了牲口的"生日"。这天东姚、任村等乡还相继兴起了"点花山"和"对鞭"活动。
每年七月初,牛倌们便要在山坡上用乱石垒成石窑,内装秸草,排成一溜。妇女们在家里要用白面做"枣花糕",到七月十五上供。男青年用麻、桑皮、碎布条拧成鞭子,准备和外村对鞭。
七月十五的晚饭后,明月刚刚升起,牛倌们即登上山头点燃装好的秸草,和方八邻近村庄比谁的火苗高,燃的时间长。这时,方圆数十里的各个山头火花相映,形成"花山"。
山下的打粮场上,浩大的对鞭队伍(每人取一把做好的鞭子)众人喊:"一--二,××家(村),对对鞭!""叭!叭!"鞭声顿起。对方村庄听到呼喊自己村时,也要回喊对鞭,依此类推,村村相对。
七月十五夜,明月当空,花山辉映,鞭声清脆,人山人海,热闹异常。
七月为一年秋季节令之始,秋收在望。上述习俗反映了这个特征,秋耕时是牲口最劳累的时期,让牲品过节,实际上是人们事先把它调养好以准备秋耕;点花山预祝秋季丰收;对鞭是练习鞭技,准备秋耕鞭牛。
7. 农历二月二你们那里吃什么?
很高兴回答 关于农历二月二你们那里吃什么这个问题。那我就说说我们温州这边的习俗吧,农历二月二家家户户 基本上都有做芥菜饭。是 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民间 称这一天“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今天我也做了芥菜饭,下面 我就简单介绍做芥菜饭的做法。
①首先准备新鲜的芥菜洗净切碎(挤出菜汁)备用。
②米饭用电饭锅煮好备用,饭要煮干一点。(也可用糯米)
③切点肉末香菇末,葱头备用,
④锅中倒入食用油,加入葱头爆香,加入五花肉 香菇炒出香味
⑤倒入切好的芥菜翻炒,加入少许盐 料洒 生抽 味精,继续翻炒至熟
⑥倒入米饭翻炒均匀,撒上虾皮即可,香喷喷芥菜饭完成。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
1. 麻秸,如何可以实现高产?
感谢邀请!生姜是多年生宿根草本作物,具有淡淡的芳香味和浓郁的辛辣味。不仅是我们日常做菜必不可少的佐料,而且在药用上价值也很高,在我们恩施地区有“生姜治百病”的说法。
生姜最初也是无名小草。传说神农在一次寻药中,误食了有毒植物,肚子疼得像万箭穿心一样,最后在一棵树旁边晕倒了。等他苏醒过来时,发现自己正躺在一丛尖叶青草里,这草散发着一股很特别的香气,神农深深吸了几口气,发现头渐渐不晕了,胸也不那么难受了。于是,神农顺手拔了一棵,把它的块状根放在嘴里嚼,香辣中透着一股清凉。不一会儿,肚子里居然咕噜咕噜地响,还伴随着便意。待泄泻过后,神农身体完全恢复了。因这草获得了重生,又因神农姓姜,就把这草取名为“生姜”,这才有了现在的大量种植。
我爷爷是一位老中医,虽然没有像神农一样品尝百草,但是,像平时常见的花椒、生姜在他眼里都是宝贝,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经常给我们熬制一点姜茶用来驱寒。所以,在我家菜园里总会留下一块地,用来种植生姜,而且每年收成都不错。下面醉美雪岩就将种植方法分享给大家!
一、生姜高产条件1、温度条件:生喜温暖,耐高温,不耐低温,整个生长周期对温度的要求较高。一般在16℃以上正常发芽,高达40℃也能正常生长;在20℃~27℃时生姜根茎生长最快,在15℃以下基本停止生长,低于10℃时姜块就会出现腐烂现象。
2、光照条件:生姜喜阴湿,不耐强日照射,对光照时长没有要求,所以种植生姜一般在山体阴面种植,还可以利用遮荫棚或者采用作物间作适当遮荫,避免长时间烈日照射。
3、水分条件:生姜的根系浅,切不发达,耐旱能力和抗涝性能力都不强。水分控制要适中,土壤干旱或者湿度过大都不利于姜块生长,很容易引起腐烂。
4、土壤条件:生姜喜肥沃,在土壤深厚切疏松的弱酸性沙土中生长最好;土壤粘重、潮湿生长不良;在土薄保水性差的地块也不能很好的生长。
二、种植时间生姜喜阴、喜湿润、喜温暖,在16℃以上才能正常发芽。因此,生姜播种时间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我们恩施地区一般在4月中旬进行,如果播种太早,因地温较低,出苗慢切不均匀,还容易出现死苗;如果播种太晚,出苗也将会延迟,生长期自然也会缩短,容易造成减产。如果地温高、提前催芽、地膜增温等情况下可以适当提前播种,根据不同地区一般可以提前到3月中旬左右,总的来说,北方在谷雨前后,南方清明前后进行播种即可。
三、选种处理1、选种:种姜要求生长均匀,圆润粗壮,芽多而粗,姜皮鲜亮,姜肉浅黄,香味浓厚。有损伤、变色、虫害、病斑的不易使用。
2、晒种:生姜在播种前要进行2~3天的晾晒,以提高种姜温度,促进种姜内部养分分解。
3、掰种:将晒好的姜种进行掰种,保证每一块姜种上有1~2个粗壮芽,将其他弱小芽进行摸掉,以保证播种后养分能集中供应。
4、消毒:掰好的姜种采用草木灰进行拌种,一方面可以对姜种消毒杀菌,另一方面也是防止掰种伤口被感染,减少种后病虫害的发生。
5、催芽:一般在催芽室进行,北方可以利用炕进行。一般底层铺10cm左右的麦草,然后将处理好的姜种按照50cm左右的厚度均匀铺开,上层再盖草毡或棉被,催芽的温度保持的22℃左右即可。经过25天左右,姜芽长至1cm左右时就可以播种了。(温度适宜地区可以不催芽)
四、选地整地1、选地:生姜种植要求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土质疏松、灌排方便的地块,避免使用连作地。
2、深耕:生姜种植一般都在春季进行,所以选好地块最好在头年秋冬进行深耕,一般深度要保证在35~40CM左右。经过寒冬的雨雪覆盖,土壤中的大部分病菌、虫卵都会被风干或冻死。
3、整地:在播种前要进行一次整地,将大块土壤细化,对田间的杂物进行清理,同时将地块平整,使土壤达到增墒保墒得目的。
五、种植方法1、穴播:在地块平整以后,采用挖坑填肥的方式进行,随后覆土作畦。最后按照填肥距离进行开穴播种。
2、条播:在地块平整以后,按照60~65CM左右的行距进行开沟填肥,随后覆盖1~2CM厚薄土,再进行播种,最后在覆土。
3、施肥:生姜种植过程中基肥一定要施足,以有机肥为主,可以适量搭配生物菌肥和复合肥,为生姜后期生长提供全面养分,同时改善土壤,使土壤疏松肥沃、有机质丰富、保肥保墒能力很强。一般采用6000公斤优质农家肥,三元复合肥45公斤作为底肥。
4、浇水:生姜出芽相对较慢,为了让幼芽顺利出土,播种前应该透浇水一次。此次浇水应该在施底肥覆薄土之后进行,播种应该等待水分充分沉淀后进行,以免姜种浸水致使姜块腐烂。
5、下种:想要高产,播种应该也要将方法,一般采用平播法。使种姜块水平放在沟或穴内,使芽尖方向保持一致。东西开沟,姜芽向南;南北开沟,则姜芽向西。摆放姜块同时按压姜块,使姜芽与沟内土面相平,随之用湿土覆盖幼芽,防治幼芽被强光灼伤。
6、覆土:不管是那种播种方式,最后种姜上覆土厚度要保证在3CM左右最佳,太薄容易在倒春寒来临时将其冻坏;太深又影响出苗速度,容易造成减产。所以覆土厚度一定要把握好。
六、田间管理1、水分管理
生姜对水分要求特别高,不耐干旱,也不耐涝。整个生长期要保持土壤湿润,夏季高温季节要及时浇水降温,雨水天要做好排水工作,以减少生姜病害。
播种后第一水,一般在生姜出苗达70%左右进行,具体要结合当地土质、土壤墒情、天气、等合理安排。浇水太晚幼苗易受旱,芽头易干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苗期也不宜频繁浇水太勤,应该以小水慢浇;夏季浇水应该避开中午高温时间,以早上为主,傍晚次之。同时要做好排水准备,避免雨水过多造成水涝;立秋前后,生姜旺盛生长期对水的需求量大增,一般一周内必须浇水一次,要时刻保持土壤湿润。
⚠️注意:为了使生姜采收时粘土少,好储存,可在收获前4天左右浇最后一次水。
2、追肥管理
除了底肥要施足以外,生姜种植过程中还要适时追肥。整个追肥应该重钾肥,轻氮磷肥,最重要把握追肥时间。
轻施“壮苗肥”:在幼苗生长到25CM左右时进行,此时追肥以氮肥为主,磷钾肥为辅,间隔2周左右冲施一次,以促进茎和叶快速生长,增强植株光合作用,促进养分转化。 重施“开杈肥”:在生姜块茎开始开杈时进行适时追肥,最好结合中耕培土追按照50kg/亩追施速效复合肥,后期在每次浇水时冲施,以促进开杈和生长。一般结合生长情况追施2~3次为宜。此时应该重施磷钾肥。巧施“膨大肥”:生姜在膨大期消耗养分多,此时应该结合雨水进行冲施,一般每亩用氮肥12kg、磷肥10kg、钾肥28kg进行配比,如果是雨水比较多可以按照亩施氮肥10kg、磷肥8kg、钾肥32kg,以促进生姜快速膨大。 注重“叶面肥”:生姜在整个生长期内需肥量大,特别是对钙肥、钾肥等元素需求特别大,为了使生姜品质更高,生姜在膨大期可以进行叶面追磷酸二氢钾或叶面钙肥,在提升生姜膨大的同时也能提高生姜的耐储性。3、合理培土
生姜在开杈时期就应该进行初次培土,以营造生姜根茎生长需求的黑暗、潮湿环境,防止生姜根茎露出土面,促进生姜块茎快速生长。培土一般与拔草和施肥同时进行,结合生姜的生长情况,及时分次培土2~3次即可。
4、中耕除草
生姜在出苗后,结合田间浇水进行中耕除草,一般在第二次浇水后进行,苗期一般进行1~2次中耕,生姜旺盛生长期杂草生长逐渐减少,后期尽量采用人工除草,减少药剂的使用。
5、适时采收
生姜采收一般在10月中下至11月上旬进行,也就是要在霜降前后要采收完毕,此时生姜植株已经慢慢枯黄,地下块茎也基本过了膨大期,此时采收产量高,香味浓郁,也更好储存。
⚠️注意:在保证生姜不受冻害的情况下,尽量晚收,有实验数据证明,霜降节气以后,每延迟一天采收,一亩地可增产50-110斤左右。
七、病虫害防治生姜的病虫害主要是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做好前期工作是关键。病虫害一旦发生,治疗起来要困难的多,而且容易降低品质,大量减产。
1、姜瘟病
它是土传细菌侵染性病害,主要危害地下茎和根部,通常从地下茎基础发病,在生姜块茎膨大期最易发病,严重时植株会枯死,传播非常快。姜瘟病主要以预防为主,因传染性强,一旦发病,就难治愈。
防治措施:
姜种消毒:姜种在种植以前,用草木灰进行拌种;或者用80%多菌灵采用600倍液进行浸种,一般浸3两个多小时就可以将其捞出晾干水分,都能杀灭姜种上80%以上的病菌。土壤消毒:除了姜种消毒,种姜地块也要进行相应处理,可以在整地前撒施生石灰,在种植时用80%敌磺钠采用600倍液对沟、穴进行喷施或者浇灌。覆土以后用80%代森锌1000倍液喷洒覆壤。药液灌根:在姜苗80%都出土以后,用50%五氯硝基苯600倍液进行灌根。施生物菌肥:结合每次培土施肥,增施少量生物菌肥。能提高植株抗性,能有效抑制姜瘟病的发生。建议每株追施50克左右。根外喷施:在生姜多发区,每隔15天左右最好叶面喷施来防治。可用1000倍0.5%二甲基二硫醚均匀喷在茎叶上,不仅可以杀虫防病,还能为植株补充营养,使植株抗病能力增强。 2、斑点病生姜斑点病是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生姜叶片,初期叶片反面出现水渍状,正面出现黄白色斑点,严重时,病斑在叶面上密布,影响植株正常光合作用,致使植株长势减弱,最终停止生长,造成严重减产。
防治措施:
避免连作:连作发病率高,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免连作,减少斑点病的发生。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也是特别有效的方法,不仅能为植株提供均衡的养分,还能降低病害的发生。一般多施有机肥,追肥时要多施磷钾肥,减少氮肥的追施。农药防治:要及时排查,做到早发现早防治。病发初期,用25%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倍液、或30%爱苗(苯甲*丙环唑)乳油4000---5000倍液;重点喷雾病发中心点,要连续施要3~4次,一般一周左右进行一次。3、炭疽病
它属于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主要出现在叶尖或叶缘,为水渍状褐色小斑点,后期向内扩展成椭圆,形成褐斑,最终使叶片变褐变干。如果湿度大,病斑表面会散生小黑点。
防治措施: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才能有效提高植株抗病能力,不仅能为植株提供均衡的养分,还能降低病害的发生。一般多施有机肥,追肥时要多施磷钾。清沟排渍:生姜对水分要求比较高,但是湿度过于发容易引发病害,特别是雨水过多时,要及时清理水沟,防止田间积水。及时清园:主要是针对发病初期,发现病叶,及时清理,集中消毁,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恶化。实现轮作:避免与姜科和茄科轮作,多与其它科属作物轮作,能有效降低发病率。药物防治:发病初期及时施药,一般采用10%双效灵水剂,每亩用药200-500ml,或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每亩用药50克左右,一般用药2~3次,每次间隔15天左右。4、姜螟
也就是常说的钻心虫。一般幼虫蛀食姜苗,使植株叶片枯黄,严重时全株死亡。一般5月开始发病,7~8是发病高峰期。
防治措施:
在幼虫期进行防治效果最好,一般用速杀灭丁50g兑水400kg在晴天傍晚喷于姜苗心叶上,使药液顺着流到茎部对姜螟幼虫进行毒杀。
5、姜蛆
虽然不是田间主要害虫,但是对田间种姜危害也很大,容易造成生姜的产量及品质下降。姜蛆幼虫喜湿,还喜欢隐蔽,幼虫一般在生姜皮下取食。严重时可使生姜腐烂。特别是清明前后,气温回升时虫害严重。田间种姜被害率也高达达25%左右。
防治方法:
精选姜种:发现病虫害种姜要及时淘汰,严格把控姜种是从根源上解决的办法。储藏消毒:储藏是要对姜窖进行清理消毒,用80%敌敌畏1000倍液进行喷窖。种姜消毒:储藏时要做好晒种,避免过于潮湿引发虫害。播种前也应该晒种,再用草木灰搅拌消毒。药物防治:在播种前也可以用1.80%爱福丁乳油1000倍液浸泡姜种,可以有效避免病虫害的发生。总之,要想得到高质高产的生姜,就必须做好每一步工作,从种姜的选择到生姜采收,各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对于病虫害要做到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减少农药的使用是提高生姜品质特别有效的方法之一。
2. 农村用的磨石是如何来的?
磨石是砂岩或天然磨石,用作磨亮、磨光或磨快之用,在农村生活的人有用到过磨石,特别是以前那年代,人们用的物件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做的,用磨石做成的物件也是比较多的,如把粮食磨成粉或者磨豆浆用的磨盘、还有喂猪用的猪槽、磨刀用的磨刀石、做白馍用的凹石槽、装水的石水缸等等,乡居小菜家是山区农村的,就用过以下几样磨石物件,它们是怎么来的呢?
磨盘
说到磨盘,以前的农村是特别常见的,乡居小菜家里也有一个,以前人们需要把稻米或者花生、豆子之类的磨成粉来吃或者是喂鸡鸭,但数量又不多一般都是用磨盘来磨的;小时候自家做的豆腐、豆浆也是用磨盘把泡了水、带水的黄豆一起磨成浆做好的;这种石磨很重,推磨的时候都要用力的推拉,重复一圈又一圈,才能把那些粮食磨细成粉。
磨石猪槽
以前人们喂猪也有用木制的猪槽的,但是木制的重量轻容易被猪抢食时弄倒,而且有时候喂猪不及时,猪太饿了也会啃食木槽的,容易弄坏、不耐用;所以一般都是用磨石猪槽的多,重量够重,固定放一个地方,不怕猪搞坏;乡居小菜家的那磨石猪槽用了几十年都还好好的。
磨刀石
说到磨刀石,大家就更不陌生了,平时用的菜刀、砍柴刀钝了,往磨刀石上两面各磨几下,立马变得锋利、好用了;别看那只是小小的一块磨刀石,特别的坚韧耐用,用好几十年都没有被磨掉半厘米;像我们家的磨刀石是几家共用的,放在我家院子里,叔叔他们要磨刀就过来磨。
做白馍用的凹石槽
我们那边是山区的,石头特别多,除了人们起房子用到石头外,像生活中用的一些物件也是石头做的;我们当地有种小吃叫白馍,这种白馍制作的一道程序就要用到磨石做成的凹石槽,把蒸好的糯米放到凹槽里,然后用两根粗大的干净木头轮流的敲打,直到那些糯米打成糊糊在一起,再拿出来弄成小块,压成圆形的白馍。用这种石槽打出来的白馍口感特别好,比机器做出来的更好吃。
磨石物件是怎么来的?
要说这些磨石物件是如何来的,除了磨刀石可以到山溪里捡现成的,其他的都是人为的用锤子、凿子等工具手工一点点的凿出来的,因为以前那年代可没有机器可以制作那些磨石物件的;而并不是农村的每个人都会这手艺、有时间去做这些,只有专门的石器师傅才做的,做一件至少也要两三天,普通人想做,但是不会做,很容易搞坏石头,造成浪费。
人们要用那些物件,一般是花钱跟石器师傅直接买的,有时候是到街上去买,街上也有人卖的;而别看那些磨石物件笨重的样子,其实特别的好用、耐用,家里固定一个地方放置,也不占什么地方的,有时候还可以充分利用拿来装、放其他东西呢。
当然了,磨刀石一般是不用买的,山区的小溪石块多,自己就可以去捡一个回来用的,像乡居小菜家的那块磨刀石就是爸爸去山里挑水顺便捡回来的,除了磨菜刀、砍柴刀,像爸爸做椅子用到的刨具、斧头等工具也用磨刀石磨锋利的。
3. 什么是五服?
“五服”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出现的频率虽不高,但在中国古典文化中,这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词。
五服,在中国古典文化中至少有4种解释:
计量单位。《书•益稷》云:“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孔:“五服,侯﹑甸﹑绥﹑要﹑荒服也。服,五百里。四方相距为方五千里”,西周时期,王畿之外,以五百里为一服,由近及远,分别称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是为“五服”。吉服。所谓“吉服”,即古代祭祀时所穿的礼服。根据地位高低,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之服装样式,是为“五服”。凶服。所谓“凶服”,即在丧礼上为死者所穿戴的孝服。根据与死者关系的远近,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是为“五服”。亲疏。五服,亦用来定亲疏,指的是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首先,是计量单位。《汉书•地理志》有云:“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传说大禹在绘制九州后,就对那些臣服于华夏的部落进行了划分,根据土地的远近、肥沃情况将其分为五服,而后制定出他们需要上缴给华夏的贡赋品种和数量。
经过千年的发展,至禹时,生活在中原区域的华夏部落在文化演进上开始呈现出一元化特征,夷夏意识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形下,华夏族人开始有了保证族群文化血统纯正性的意识,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华夏部落的首领就试图在地理空间上构建一种公共秩序用以区分夷夏,使双方各居其地。五服理论由此诞生。
何谓五服?《国语•周语》有云:“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即以王畿为中心,按相等远近作正方形或圆形边界,依次划分区域为“甸服”(王畿周围方五百里至千里之间地区)、“侯服”(王畿周围方千里以外的方五百里地区)、“宾服”(王畿周围方千五百里以外的方五百里地区)、“要服”(王畿以外一千五百里至二千里地区)、“荒服”(王畿以外二千到二千五百里),是为“五服”。
由上可知,五服之中的甸服、宾服、要服属华夏部落的居住地,是为华夏的核心区域;荒服属被华夏视为夷狄的居住地,游离隔绝于华夏文明之外;要服属华夏与夷狄的缓冲地带,是为华夏部落的边境地带。
此外,对于五服的功能,《尚书•禹贡》有着详细的介绍,其云:“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銍,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王畿周围五百里为“甸服”,甸服每百里地区都有着不同功能,靠近王城的一百里缴纳带藁秸的谷物,其外一百里缴纳禾穗,再往外一百里缴纳去掉藁芒的禾穗,再往外一百里缴纳带壳的谷子,最远的一百里缴纳无壳的米。“甸服”以外五百里为“侯服”,最靠近甸服的一百里是中央朝廷卿大夫的封地,其次的百里是中央朝廷男爵的封地,其余三百里则是诸侯王的封地。
“侯服”以外五百里为“绥服”,最靠近侯服的三百里对百姓兴文教,其余二百里则对百姓兴武学。“绥服”以外五百里为“要服”,最靠近绥服的三百里是夷人们的居住地,其余二百里是犯人的流放地。“要服”以外五百里为“荒服”,最靠近要服的三百里是蛮荒地带,用于隔离中原与夷狄,其余二百里也为犯人的流放地。
其次,是吉服。吉服,就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上层贵族阶级在祭祀时所穿的礼服,《周礼•春官•司服》有云:“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飨射,则驚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群小祀,则玄冕。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候伯之服,自驚冕而下,如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候伯之服。孤之服,自希冕而下,如子男之服。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服“。
由周礼可知,西周时期,王的吉服为冕服,共有6套,分别是大裘冕、衮冕、驚冕、毳冕、絺冕、玄冕,祭祀昊天上帝、五帝时,穿大裘冕;祭祀先王,穿衮冕;祭祀先公,穿驚冕;祭祀山川,穿毳冕;祭祀金木水火土等五神,穿絺冕;祭祀山林川泽土地之神,穿玄冕。而诸侯(公、侯、伯、子、男)、卿、大夫、士亦有冕服,公有衮冕以下5套,侯伯有驚冕以下4套,子男有毳冕以下3套,卿大夫、士只有玄冕1套。
再是,是凶服。凶服,又称孝服、丧服,是指在丧礼上为死者穿戴的孝服。凶服根据与死者关系的远近,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斩衰。衰读作cuī,同“缞”,指披于胸前的麻布条。斩衰是五服中最重的一种孝服,用粗麻布制成,边际开散,左右和下边不缝制。服斩衰的有子、未嫁女对父母,媳对公婆,妻对夫,承重孙(按封建时代的宗法制度,若父与己皆为家族中嫡长而父先死,于祖父母丧亡时,己称承重孙;若祖父及父均先死,于曾祖父母丧亡时,称承重曾孙)对祖父母。凡穿斩衰者,服丧三年。齐衰。齐,读作zī,指衣服的下摆。齐衰是五服之一,次于斩衰,以本色粗生麻布制成,凡剪断处均可以收边,下摆贴边都在砸边际。服齐衰的有孙子、孙女对祖父母,重子、重女对曾祖父母和高祖父母。凡穿齐衰者,为继母、保母服三年,为祖父母、妻、庶母服一年,为曾祖父母服五月,为高祖父母服三个月。大功。以熟麻布制成。为堂兄弟、未婚的堂姊妹、已婚的姑、姊妹、侄女及众孙、众子妇、侄妇等服丧,皆穿大功,及已婚女为伯父、叔父、兄弟、侄、未婚姑、姊妹、侄女等服丧,也服大功。凡穿大功者,服期九个月。小功。以较粗的熟布制成。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和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皆穿小功。凡穿小功者,服期五个月。缌麻。五服中最轻的一种,用疏织细麻布制成。为疏远亲属、亲戚如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外祖父母、岳父母、表兄弟、婿、外孙等服丧,皆服缌麻。凡穿缌麻者,服期五个月。最后,是亲疏。现今人们所说的五服,多数指的就是用来比喻血统亲疏的远近,习惯上以五服以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这里的远亲就是出了五服的意思。在这里,五服指的就是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五代(现在指的是九族,即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
在中国多数农村地区,同村的适龄男女在谈婚论嫁之时,家中的老人就会去查查家谱,看双方是否出了五服,出了五服,说明亲属关系已经比较疏远,所以即使是同姓,亦可以通婚。之后,双方缔结婚约,宴请宾朋时,男女家会通知五服之内的亲友来参加宴席。
4. 冬天都是用什么过冬?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天水冬天取暖材料供应非常紧张,供应的煤炭根本不够一个冬天使用。天水位于大西北黄土高原,冬季长达五个月,并且常常有寒流侵扰。人们为了防寒取暖,想尽一切办法搜寻取暖材料。
首先,要购买供应的煤球。煤球的供应以户为单位定量供应,我记得是每户每月凭煤证可以购买二百四十市斤。供应日子一到,全家上阵用架子车拉回家中,或者用箩䒰肩挑回家。
其二,购买些废木材。废木材供应不定量,但也不定时。要靠碰运气。最主要的是走后门购买,俗话说看谁的路子野。
其三,工作单位的福利煤。那时候工人爱企业如家,企业也很体恤职工的困难,领导会想尽一切办法为职工搞些煤末、煤渣,作为福利分发给职工,帮助职工顺利渡过严冬。
其四,个人自己想办法解决。我家背靠北靖山,业余时间,母亲就带着我上山收割一种叫做麻叫毫的野草,或扫些干枯的树叶,或者挖些玉米根茎。
这些材料都是烧土炕用的,如果没有那就只能晚上睡冷炕,冷炕的滋味可不好受,越睡越寒冷,冬天夜长睡在冷炕难熬天亮。
总之,那些年人们为了过冬御寒确实想尽了一切办法。为了取暖往往把安全意识抛于脑后,每年都会发生一些火灾,或者一氧化碳中毒事件,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现在,过冬有暖气,做饭用燃气,神仙都享受不了这种生活。我说的对吗,欢迎评论区讨论。
(以上图片来源网络)
5. 在农村手工割麦插秧是一种什么的感受?
一个字,累,两个字,很累,是真的很累很累的啊,不紧手累,还腰酸背痛的。
插秧得一直弯着腰,腰是最酸痛的,弯着插完田,手要快,又要插得整齐,这一天下来太阳又大又热啊,那酸爽很值得回味啊
割麦子割着割着一不小心手脚就被割到啊,还要被麦戳到脸,整天都是又累又热又痒的,不过现在是最怀念那时候的,在田里的大闹,在田里捉蚂蚱的情景了!
6. 中原地区农历七月卸牲口时间?
农历七月十五。
农历七月十五,林州民间说是"牲口节"。是日,有牲口的人家要做羊羔馍上供。此馍用白面做成羊羔形蒸熟,中午上供后食用,还要放鞭炮,庆贺六畜兴旺。这天停止使用牲口,并于晚上做一锅炒米汤给牲口喝。所谓"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吃顿炒米"即指此。
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小时,在财主家放牛,每天不叫吃饱。有年七月十四夜他和伙伴在山上杀了1头牛吃。为了应付财主,他把牛尾巴插进山缝,谎说牛钻山缝了。次日财主来山上一薅牛尾巴,真的"哞哞"地叫了几声。从此以后,每年七月十五,便成了牲口的"生日"。这天东姚、任村等乡还相继兴起了"点花山"和"对鞭"活动。
每年七月初,牛倌们便要在山坡上用乱石垒成石窑,内装秸草,排成一溜。妇女们在家里要用白面做"枣花糕",到七月十五上供。男青年用麻、桑皮、碎布条拧成鞭子,准备和外村对鞭。
七月十五的晚饭后,明月刚刚升起,牛倌们即登上山头点燃装好的秸草,和方八邻近村庄比谁的火苗高,燃的时间长。这时,方圆数十里的各个山头火花相映,形成"花山"。
山下的打粮场上,浩大的对鞭队伍(每人取一把做好的鞭子)众人喊:"一--二,××家(村),对对鞭!""叭!叭!"鞭声顿起。对方村庄听到呼喊自己村时,也要回喊对鞭,依此类推,村村相对。
七月十五夜,明月当空,花山辉映,鞭声清脆,人山人海,热闹异常。
七月为一年秋季节令之始,秋收在望。上述习俗反映了这个特征,秋耕时是牲口最劳累的时期,让牲品过节,实际上是人们事先把它调养好以准备秋耕;点花山预祝秋季丰收;对鞭是练习鞭技,准备秋耕鞭牛。
7. 农历二月二你们那里吃什么?
很高兴回答 关于农历二月二你们那里吃什么这个问题。那我就说说我们温州这边的习俗吧,农历二月二家家户户 基本上都有做芥菜饭。是 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民间 称这一天“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今天我也做了芥菜饭,下面 我就简单介绍做芥菜饭的做法。
①首先准备新鲜的芥菜洗净切碎(挤出菜汁)备用。
②米饭用电饭锅煮好备用,饭要煮干一点。(也可用糯米)
③切点肉末香菇末,葱头备用,
④锅中倒入食用油,加入葱头爆香,加入五花肉 香菇炒出香味
⑤倒入切好的芥菜翻炒,加入少许盐 料洒 生抽 味精,继续翻炒至熟
⑥倒入米饭翻炒均匀,撒上虾皮即可,香喷喷芥菜饭完成。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